李光(1920--1989),原名李世合,山西省应县东安峪村人。自幼读书,立志报国。民国二十五年(1936)冬,还在高小读书的李光,听了牺盟会特派员张干丞的抗日动员后,决定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二十六年(1937)3月,考入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在原平教八团学习,同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七·七”事变后,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任战士、班长、排长,辗转晋东南,参加游击战争。二十八年(1939)赴延安抗大学习,被评为学习模范。三十年(1941)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一年(1942)抗大毕业后又奔赴抗日前线,历任绥蒙军区大青山骑兵支队和武工队政治指导员、塞北分区骑兵大队教导员、绥远凉城县县长等职。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坚持在敌后,不论环境多么艰苦,斗争如何激烈,他都沉着坚定,机智勇敢,深入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在晋东南粉碎日军九路围攻和佑北窑子等战斗中,他带领部队奋不顾身,英勇战斗,荣立战功。在和林格尔武工队时,他深入敌占区,宣传组织群众,发展敌后武装力量,带领武工队与日军斗智斗勇,屡出奇兵,以少胜多,被誉为“武工队的方向”。解放战争时期,李光先后任绥蒙军区十一分区政治部联络科科长,晋绥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教导大队大队长、支队政委等职。两次参加了绥远战役,并参加了进军西北、挺进西南的多次战斗,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建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光由部队转入地方,参加了地方政权的建设。曾任四川省温江县县长、县委书记、温江地委副书记。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运动中,他积极工作,热情宣传,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川西日报》撰写过多篇文章,并对指导当地的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温江地区的党政建设,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贡献。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李光又转到了工业部工作。1953年,他由四川调往东北,先后参加苏联援助我国一百五十六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建设任务,任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基建副厂长,哈尔滨锅炉厂筹备处副主任、副厂长、厂长,是哈尔滨锅炉厂建厂奠基人。他以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实行科学管理,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圆满地完成了建厂和试产任务,短期内制造出我国第一台高压锅炉。1959年,该厂被评为全国工交企业先进集体,李光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优秀厂长之一的身份代表全厂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60年后,李光调任国务院第一工业部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局长,国防工业办公室副局长、秘书主任、局长等职。他一心研究导弹、原子能的专业知识,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验作了大量工作。“文革”时,惨遭迫害,多次被批斗。1969年恢复工作后,调任昆明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他一手抓常规武器生产,一手抓铀矿勘探和矿区建设,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1974年,调任四机部某基地任主任兼党委书记,他顶住“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在艰苦的环境中边基建、边生产,使该基地成为以电子工业为主体、门类较为齐全的大型综合军工基地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1977年4月,调任国务院四机部副部长。
1978年10月至1982年8月,李光任总参四部政治委员。他把多年国防工业建设的经验运用到部队建设中,为加强总参四部的业务建设、政治思想建设以及组建电子工程学院、五四论证研究所作了大量工作,为发展我军电子对抗和雷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1982年8月,调任总参装备部部长。他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关于装备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定,坚决执行军委关于部队装备的指示,深入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努力发展新型武器装备,加强装备建设的规划论证和综合平衡工作,加强部队武器装备管理。
1983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了保利公司。李光任董事长期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军工贸易工作,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李光光明磊落,原则性很强,堪称不谋私利的典范。尽管他权力很大,但违反原则的事,一律拒绝。至今,一些人谈起他来,还觉得他有点不近人情。
1989年11月4日,李光逝世。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送了花圈,国家副主席王震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主办单位:365足彩推荐_det365在线平台_365500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365足彩推荐_det365在线平台_365500人民政府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晋ICP备07500137号
晋公网安备 14060202000030
号 网站标识码:1406000020